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龍應台「一九四九大江大海」-ㄚ胖


 

兒子小時候,與他共讀「三國演義」兒童版,讀至劉備敗走新野攜民渡江時,他那原本為火燒博望而崇拜諸葛亮的眼神,頓時多了一抹擔憂,隨即問我:「老百姓為什麼一定要跟劉備走?那不是很慢而且很累嗎?」,我記得我告訴他:「因為劉備對待老百姓比較仁慈!」。事後,我回憶自己小時候,好像也有類似的擔憂,至於有無問父親倒是忘了。兒童版的小說不宜有太多殘忍的描述,羅貫中則毫不客氣地直指曹操攻打徐州各縣時,「操令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以雪父讎」,小說家的描述應該是源自後漢書的記載「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註:同堡),無複行跡。」羅貫中顯然真的認為劉備對群眾比較仁慈。
   
    其實中國歷史上的內戰,何止於公元二世紀末、三世紀初的三國時代,翻翻中國歷史年表,每一次的朝代更迭其本質就是內戰,更別提公元前三世紀的戰國時代、前述的三國時代、五世紀的南北朝、十世紀的五代十國,這些時期應該是連年征戰,而且是以政治實體的名義發動對同一種族的殺戮。
    中國內戰的時間及場域最近的就在1949年前後。
    過去,我們對1949年前後這場內戰過程的理解以及它所衍生的社會、政治現象,來自許多觀點不同、型態不一的資訊,隨便舉例:國立編譯館的中小學教科書、張玉法的中國現代史、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中央日報的蔣總統秘錄、大陸版的蔣介石對付政敵秘錄、魯迅的狂人日記、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安東尼奧尼的中國、白景瑞拍的寒流、中影拍的抗日電影、侯孝賢拍的悲情城市,以及許多聽完、看完之後留在腦海裡的一些印象,像家鄉父執輩們對日本人、國民黨軍隊的褒貶,像伯父口述去南洋當過軍伕,像表叔公讀台中一中時因二二八事件逃到日本的往事,像黃伯韜的女兒民國60年左右就投共的耳語,又像小時候聽的廖添丁廣播劇,從大陸回來的台商對中國某些地方官吏貪腐的感嘆,對於三審定讞的貪污總統聲援群眾的印象,還有那些台灣想參加的國際組織卻被中國阻擾的新聞,以及一些已經是美國或日本公民的人們激動地談舊金山合約的電視畫面等等,在讀聽歷史、軼聞及藝術作品時,我們都能很直接快速地找到核心價值,但是當我們把這些資訊湊在一起看的時候,卻發生了價值認知上的錯亂!這種錯亂價值的清理工程,無法像回答我們父子倆年幼心靈的疑問時那麼有效率,它無法用一個形容詞來完成,也無法用范曄或羅貫中的文字方式來概括。
    黃仁宇先生曾以「大歷史」的史觀解惑,對於國共內戰,他說:「在沒有議會制度的情況下(),五四運動要求開庭時,雙方進行延長的武裝辯論。」;對於當時的歷史人物,他說:「在大歷史中,道德標準如何適用於特定的例子,必須視時間和局勢而定。我們雖然厭惡未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做法,但又不能用道德來要求歷史人物達成不可能的任務。」;對於形形色色的政治思想,他說:「與其說是真理,不如說是管理邏輯的形式及官僚體系的工具。」(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他把時間拉長,用更多的事實來證明歷史的社會邏輯,指陳泛道德批評的不完整性,並且希冀這樣的結論有助於化解當代的衝突與爭議,同時也幫助讀者打通思考過程中許多鈍塞之處,讓我們有了繼續思考歷史價值的基礎。至於歷史裡的生活面貌呢?那是「黃河青山」較少著墨的部分,卻是「一九四九大江大海」著力最深的部份。
        「大江大海」提供了歷史長河中一群人的「當下」,在那個當下,這些人為了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不要飢餓,選擇骨肉割離、被迫從軍,為了自己所理解的國家大義及所茫然的政治現實選擇流亡海外,甚而集體自殺,為了一紙軍令、一次渡口的選擇、一個安身的機會、一個翻身的機會、一股回歸祖國的熱情期望、一段幾乎完全失控的慘敗經驗,與絕大部分人對「自我」的懵懂概念,他們糾結熱切與無奈、殘暴與悲憫、抵抗與順從、投機與立業、復仇與興邦等等複雜的心理與行動,徹徹底底地交錯在一九四九年前後。在那個當下,絕大多數的他們無瑕也無力想到「歷史」這碼事兒,而歷史卻已經「像一隻突然出現在窗口的黑貓,帶著深不可測又無所謂的眼神,淡淡地望著你,就在那沒有花盆、暗暗的窗台上,軟綿無聲地坐了下來,輪廓溶入黑夜,看不清楚後面是什麼。」
        我想,絕大部分的他們,至今應該也只能用「命運」二字來看待人生,因為唯有如此,當他們午夜夢醒回顧自己的一生時,心中才能少些痛、眼中才能少些淚,也因為那段屬於他們成長茁壯的歲月,被命運用靜悄悄地方式,操控得體無完膚。
        「一九四九大江大海」讓我們更接近歷史的全貌,卻讓我們更遠離歷史的邏輯,讓我們更接近人的處境,卻讓我們更遠離人的意志。
        本文不想重述那些令人不忍卒讀的紀實畫面,那只會遭惹更多無益的傷感。只想對當下能便利取得公共發言權力的人們,表達一些說法,我總覺得在非戰爭時期,這些影響一方的意見領袖們平日的言論,極可能影響戰爭發生時的殘忍程度,因為我始終相信殘暴的人在遂行暴行之前,腦海裡仍舊會搜尋行為的理論基礎,而那理論基礎,正是平日這些意見領袖們所餵養於他們的精神糧食。
當你們闊談理想時,我不敢奢望你會將身家遷回台灣,感受台灣、領悟台灣,因為我知道,在平時能體悟周遭,在必要時能犧牲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此外,當你們心中企求一次在媒體曝光的機會時,請先回頭看看你們的子女一眼,如果他在學校,是以你所採用的方式與內涵,成為同儕間的主要話題,你覺得他會遭遇多少喝采與恥笑?在台灣,只要具備基本判斷力的人都了解政客與政客集團的意義。
當你們放下身段造訪台灣謀求和平統一時,我不敢奢望你們真的會永遠記得「和平」的真諦,因為你們的民主素養還留在一黨專政的時期。我真的期望你們訂有政治的改革時間表,但是以你們領土及人口的規模所搭配的中央集權程度,要精密地預估時程而不發生動亂實在困難,那種改革工程的變數,不是少數的你們所能承受的,當情況失控,「和平」對你們而言意義就不大了。在台灣,只要具備基本判斷力的人都了解,需要作到甚麼樣的程度才能真正稱之為「善意」。
你們主導制定許多準則讓世界各國遵循,讓地球有一個共同的理想,不論是經濟的、人權的、民主的、氣候的,(遺憾的是有關環境的,你們缺席了,但我仍堅信,你們大部份人民會希望你們簽署京都議定書的),並且透過大眾藝術媒介傳達了許多樂觀而平易近人的人文偏好,這些都是令人敬佩的成就,但是,請你們記得當你們人前談人權、人後賣武器,上週談自由貿易市場經濟、本週祭出特別301或是運作牛肉出口時,偶爾想一下其他國家那些經歷了好幾世紀苦難的人們,少ㄧ點世界獨強的追求,多一點共榮共存的思維。
當你們眼睛盯著收視率的升降曲線時,請稍稍想一下你們的產業特性,你們的渲染力量作用在一個施行民主制度剛滿20年的社會,是超過貨幣乘數對於經濟成長所能影響的。你們應該深深地知道,你們所剪接的畫面、所寫出的文字,離事件的全貌還有很遠的距離,所以別太快地對新聞事件下結論了,尤其牽涉到陣營認同時,相反地,也別太慢對新聞事件下結論了,尤其牽涉到人類簡單的善良與邪惡時!除此之外,我也好想知道,有線電視的收費方式何時才是成熟的改變時機,人們已經厭倦於供養自己無法認同的名嘴們,很久了!
最後整理一份簡要的歷史年表,比較馬關條約生效至1949年這段期間,台灣與大陸的一些事件,當作讀者讀完本書後,嘗試用理性的態度解決自己無法短時間平復情緒的困境,雖然我知道這些事件的摘錄,無助於療傷止痛,但是心中仍抱著丁點兒功能性的祈求,如果不幸,當另一個蠢動的1949來狙擊、戲弄人類時,敵對的雙方能因為理解而少點兒殘忍,多點兒仁慈 。

年代
中國大陸序時事件
台灣序時事件
1895
革命黨第一次廣州起義。甘肅回民互鬥,湖南大旱災。
台灣民主國發表獨立宣言,唐景崧任總統。日本近衛師團澳底登陸,同日,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逃亡廈門,日軍未遇抵抗即進入台北,台灣民主國崩潰。日本總督府向大本營報告全島敉平,自軍隊登陸至報告全島敉平不到半年。其後雖有零星的抗日統治事件但為期短規模小,且部分於密謀階段即遭剿滅。
1986
李鴻章赴俄,俄賄300萬盧布,李鴻章與俄國簽訂中俄密約,允許俄於東北建鐵路。
日本於台灣實施「六三法」,建立統治台灣之母法。
1897
1.  山東鄉民殺德國傳教士,德軍隊陷膠州灣,俄艦隊開入旅順大連。
2.  康有為上書變法。

1898
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失敗

1899~1900
1899~1900年,義和團引發八國聯軍。

1904~1905
1904~1905年,日俄戰爭戰場在中國東北。

1906~1911
1.1906~1911年,革命黨每年均起義,各地水災、旱災、蟲災接連發生。
2.因為戰爭累積的外債達8~10億銀兩,約當1.1~1.4億英鎊,這段期間每年貿易均入超(分別在700~2,500萬英鎊之間),每年政府收支歲出均超越歲入(1911年約600萬英鎊)。這是一張亡國前的社會圖象,國困民窮,官箴敗壞,人民需對抗天災與飢餓,政府需對抗外侮與內亂,社會改革言論如浪襲蜂擁,但除武裝革命外,均無法落實收效。
1.1907年北埔事件,係賽夏族遭客家人利誘,殺日警事件,除此之外,未有大規模武裝衝突之記載,早期移民社會的私鬥、群鬥,因為日本警察的鐵腕作風已逐漸消弭。
2.日俄戰爭前,台灣的財政仰賴日本的挹注,戰爭後,因需自給自足,殖民地式的經濟模式,更為蓬勃,專賣、公營事業為其主要收入來源,且已逐年可反挹注日本之戰爭經費,人民雖仍普遍困苦,卻已擺脫飢餓。
3.一種缺乏自由的安定感於社會中逐步形成,至於那種未經比較難以感受的殖民地淒涼,只是隱約散落。
1912~1915
1.  民初因可自由結社,成立之社團將近700個,其中有政綱之政黨有30餘個。最大的敵對陣營北為袁世凱(進步黨為其依靠)南為孫中山(國民黨),南北本身尚有多個派系。州縣之官、國會議員絕對多數為前清時期的舊官僚,多為既缺民主素養又乏施行共和方略的政客,加上由討伐袁世凱的經驗證明,即刻解決問題的是軍事力量,袁垮台後軍閥時代因而形成,民初的軍閥尚有一重要特色,那就是與外國勢力結合。
2.  此一時期的討袁戰爭牽涉省份:贛湘皖蘇粵桂滇閩。
3.  外國勢力介入包括:1913英國要求中國允許西藏獨立;1913袁世凱以海關及鹽稅為擔保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借2,500萬英鎊,借款用來建立軍隊,支助進步黨成立;1915答應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1915中俄蒙協約簽訂,外蒙有自治權。
1.1912林杞埔事件,係嘉義貧農爭取竹林所有權之武裝反日事件。1913苗栗事件,係同盟會台灣支部羅福星以推翻異族統治之起義事件。1915西來庵事件,為台灣抗日事件規模最大的一次,計1,957人被捕,西來庵為於台南係一座廟宇,起事者係以宗教信仰為號召。台灣在這3次小規模的武裝衝突事件後,日本統治的基礎更形穩固。

1916~1930
1.  此一時期因為軍閥戰爭牽涉的省分有人統計如下:1912~1923平均每年有七省在戰爭中,1924~1930平均每年有十四省在戰爭中。
2.  軍閥割據時期,湖南農田種稻收入每畝每年5元,鴉片每畝30元,軍閥沒有平準穀物的治理觀念,只有增加稅收挹注軍費的急迫需求,全國鼓勵種植鴉片,四川對於不種植者甚至課以「懶稅」,1925年各軍系的軍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水平60%~86%不等,當兵比較有飯吃,已是農村壯丁的普遍觀念。除了地方稅捐重,中央許多專賣利益均已作為外債之抵押品,1916~1927年間,北京政府共借外債49次,總額7.4億元(相當於當時1.5億畝的稻田收入,等於全台灣40%的土地用來全部種水稻的一年收入)
3.  這段期間最令人欣慰的就是發生於19195463的學生愛國運動,這運動把清末到民初各式各樣的救國理論,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傳播到社會的許多角落,匯聚的支流廣泛,包括政治、思想、文學、科學,形成一股國家新精神的浪潮,激盪在社會各個階層,辛亥革命完成新國家的形式,五四運動則把新國家的內涵種子散播到群眾的心理,這精神支持了往後的抗日歲月,使中國免於亡國的命運,如果有人認為國共內戰後兩岸奄奄一息的改革能量,其復甦的動力部分來自五四運動的餘暉,我也贊同。
4.  1928年北伐勝利後,中國國民黨頒布「訓政時期臨時約法」,開始十年建國時期,在有限的財力下仍能從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建設,可是農村的復興卻因為土地分配問題未獲改善,占農民總數三分之二的佃農生活依然困苦。
1.  1919年全臺已有7146電話與六條電報線。
2.  1921年日本國會通過「法三號」,修正部分六三法的內容,臺灣開始通用日本的民法、刑法與商法
3.  1922年統計平均每547名臺灣人中就有一人是警察
4.  1928臺灣共產黨上海成立,主張臺灣獨立。
5.  日本總督府致力廢除「三惡」,即鴨片、纏足辮髮。同時加強衛生體制,改造下水道並進行捕鼠工作。改農曆為公曆,在街頭放置時鐘,培養臺灣人的守時觀念。
6.  1930年霧社事件,最後一次也是程度最激烈的抗日事件,賽德克族遭日人不當迫害之抗暴事件,犧牲近千人。

1931~1945
1.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件, 侵華野心正式浮上國際社會,同年長江、淮河及運河水患,數十萬人無家可歸,兩廣、東北、冀東、蒙古或脫離中央宣布獨立或成立魁儡政權,江西有剿共戰爭。
2.這段日本侵華期間,統計1937~1945八年間會戰22次,大戰鬥1,117次,小戰鬥28,931次,軍人及民眾直接、間接死傷及失蹤的在2,300萬以上,無家可歸者在1億人以上,其中發生於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被目擊之外國記者稱為「現代史上最野蠻之行為」,十餘萬手無寸鐵的平民、俘虜遭日本軍人殺害。
3.軍費平均占國家總支出64%外,軍費支出亦超過國家收入過甚多,以1945年為例,收入2,165萬元,不足軍費支出之1.3億元達1億元以上,舉債及大量發行貨幣的結果造成物價飛漲,全國零售物價指數,自1937年的110上升至1945年的256,496。此外日本對中國經濟蓄意破壞,掠奪物資、封鎖經濟、破壞金融,更加深人民困苦。
4.中國共產黨在這段期間,於1934年放棄江西,流竄、長征二萬五千里,1936年落腳陝北,期間亦經歷多次與國民黨軍隊的戰爭。
1.1936年推動「皇民化」及「工業化」。
2.日本以「農業義勇團」等名義招募臺灣人從軍,人數達12萬人以上、同時前後對原住民進行八次動員,計有四千名左右的「高砂義勇隊」前往戰場。1942年實施志願兵制度,前後三次招募男子志願軍,總數為16,000人。1945年,全面實施徵兵制度,臺灣籍日本兵總計207,183人,陣亡30,304人。
3.1944年美軍開始轟炸臺灣,大量官衙和工廠被炸,各項生產事業幾乎停頓,工業產量急劇減少。臺灣人在軍事管制、經濟統制金額消息封鎖下,自由全無保障。日本軍方控制了報紙、廣播等事業,戰爭真相消息全被禁絕,但是民間依然流言不斷,人心浮動。
1946~1949
1.  毛澤東長期主張的階級鬥爭路線,有別於國際共黨在都市以工人鬥爭資本家,而是在農村以貧農鬥地主,此一時期提供了社會舞台,發揮到極致。這一時期被活活打死的地主統計有300萬至500萬之譜。
2.  1946~1947年間國共戰爭戰場集中在東北及華北,大小戰鬥計29次,全面性的戰役則集中在1948~1949年間,遍及全國各人口密集區。此一時期的物價飛漲程度更超過抗日末期,以1948819為基數,19492月增加643倍,4月上海每天漲10%,政府收入為支出之5%
1.1947因查緝私煙所引發的警民衝突,「二二八事件」全面爆發。數星期後,國府派兵來台鎮壓,後續還有「清鄉」行動,許多與事件無關的各界菁英與百姓也被無故殺害,或逮捕之後不經審判而被監禁、處死或就此失蹤。
2. 1949年改革幣制(臺幣以四萬比一的比率兌換新臺幣),實行三七五減租


    您覺得,1895年到1949年這段期間出生的人,在沒有選擇權利的狀況下,左邊的人和右邊的人必須共同生活在一起時,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而就在他們共同生活60個年頭後,您覺得他們會共同創造出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呢?如果請您當評審,您又會給這樣的社會幾級分呢?

:民初雖有議會制度,1914年袁世凱解散之,袁垮台之後恢復,1917年張勳又解散之,1918年段祺瑞雖恢復之,然卻由段按月津貼國會議員,已失去國會功能,北伐成功後之訓政時期亦有國會,惟係一黨專政之國會,抗日勝利後之憲法亦有國會,惟即刻進入動員戡亂時期。黃仁宇先生之意應係相較於美國人所理解的國會而言,是指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華人社會在普通選舉、政黨政治、無連年戰爭干擾的架構下運作的國會並不存在。那是1992年才有的事,而且僅限於台灣地區,儘管素質與功能亟待改善,但至少有了開始。

3 則留言:

ㄚ敏 提到...

拜讀了亮先生的讀後論述與感言, 很是佩服你對此書的深入研讀及對許多表象的精闢批判.

近年來, 我的閱讀喜好變了不少. 在此書上市時, 我並未很熱切地想去買來看, 也沒有特別的原因, 祇是對事務的喜好改變了.

現在, 由你的深入導讀與肺腑感言來推想, 此書必有值得一看之處.

這兩天就上網去買一本來看. 再回頭與你華山論劍. 等著我!

ㄚ敏 提到...

胖,

在最近幾則文章的意見欄之結尾, 為何都看不到'可刪除的垃圾桶'?

你那邊看得到它嗎?

ㄚ胖 提到...

呵呵
草山論劍不敢
交換心得吧!

那書兒看了會流眼淚
小心點兒
跟看追風箏的孩子一樣
我習慣看感人的故事
比較不會無趣
再用理性的態度來平撫情緒
比較不會亂灑狗血
寫讀後感就是平撫情緒的方式之ㄧ

我原先也不暸你的垃圾桶疑問
試了幾篇似乎略有心得
應該是
發表新文章時如果用版主的帳密
一定要用版主的帳密發表意見才能刪除
如果發表新文章用一般帳密
則兩組帳面皆可刪除"意見"

版主帳密是為了管理版面編排而設
沒其他特別意義
並非我吝於分享
只怕版面更動過於頻繁
我無暇管理
反失原先美意

以後我發表新文章當改用一般帳密
以利發表意見的同學
留下最貼切的意見